首页 > 探索与创新 > 云泰观点

在云上:让现金流顺畅流动

云泰商业财务共享系统在去年正式上线,旨在优化人力成本,实现总部与所有在营项目财务信息共享,为公司信息化管理进程的推进奠定基础。

作为一种战略性业务规划,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对人员、技术和流程的有效整合,在更大范围内能够集中精力于其核心能力,从而使各业务单元创造更多附加值。

在云泰到家战“疫”中,面临与外部团队对接、总部与10多个项目远程对接的突发任务需求,云泰商业财务共享中心显示了超强战斗力与协同力。

付款、退款环节对于“云泰到家”用户体验至关重要。财务共享中心副总经理傅颖卿带领总部与项目团队,把这些环节一一跑通。

在短短100多小时内,要把云泰商业10多个项目的精华商品都搬到线上,实现疫情之下在云端指尖一点,即可逛遍这10多个购物中心畅快买买买,从财务共享中心视角看,最紧急的任务就是让钱在“云泰到家”流动能够原路进出,也就是说,流畅的付款、退款体验,是用户使用体验的重要一环,也体现着平台对于商户交易不同场景的技术支持能力。

财务共享中心副总经理傅颖卿正式接到这个任务时,不论是总部、项目财务条线,还是合作方猫酷,都是第一次,几乎没有案例可以学习照搬。

场景切换到2月14日当天,台州的王先生在“云泰到家”平台上,下单了一包挂耳咖啡。他选择微信支付下单,咖啡钱直接转入了北京咖啡卖家的微信商户号,不日之后,王先生就在家里和家人轻松地分享了咖啡的醇香。

最开始,这笔咖啡钱在“云泰到家”平台显示的可能只是一个数字。云泰商业财务战队与外协猫酷团队要实现的是,在卖出这袋咖啡的项目,项目财务要能在后台对得清楚是哪家商户的钱(一个项目往往有200+品牌),每一笔钱都有清楚的对应商户。

为了实现这点,前期财务团队分工协作,一边在后台做各种测试:根据订单的不同状态,有专人在后台实时更改,每一种状态分为5个不同类型订单;一边及时发现问题,如在开始时候,前端不能同时接受多个订单;到了2月12日,平台基本测通,前后台实现了收款金额一致。

在2月14日正式上线这天,主要在前端数据,微信收款是不是能对上,因为要跟商户结算,很多数据要清理,包括退款、发货没收款等多种类型……类似的大量工作暂时只能在前端完成。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对应。

财务团队制定了工作机制,每天10点半前导出所有项目收款,通过猫酷对比前端数据,其中涉及各种交易状态、手续费等。这些问题在前期讨论中都已充分考虑,在当时节点并没有完备的信息自动化工具,猫酷也要靠手工输入公式,导出各种表格。

事后看,财务共享中心提出的3步走节点很明智:前端电商平台要与微信后台收款数据连续对账7天;根据结算周期明确半月结算标准,以订单交易成功状态做结算;猫酷应开发与商户自动对接的功能,收款后自动清分到商户。整体思路很清晰,前期财务共享中心先趟出一条路来,将对接、结算等工作逻辑理顺后,后期再由猫酷跟项目实现从前端清分、结算(总部看不到项目的微信后台数据)。

在退款环节有一个意外插曲。即将上线的2月13日晚上,团队才发现2个项目的退款证书已过期,但在前期测试中,因为对界面提示理解有误,并未发现。傅颖卿幽默地说,于是我们把所有项目的财务都在晚上“叫了起来”,重新下载退款证书直到凌晨4点。

2月14日上午,一切必要的财务条件都准备好,顺利上线。


采访后记:


人们(像我这样的非财务人员)理所当然认为,在财务与信息这样的技术部门的工作中,天然有大量自动化工具可以使用,整个工作流程就像宜家样板间代表的北欧风格,轻快、简明。

然而你的岁月静好,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。

财务同事的语言非常质朴。临时受命,没有先例,即使乙方技术团队也缺乏成熟、完整的借鉴案例。只有靠前期已经建立的内部系统化搭建与训练的工作团队、流程,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中搭建、排雷、趟路。傅颖卿一再强调,财务共享中心的所有财务同事,全都投入了战斗,信息部门也从技术对接层面出了很多好点子。

我不由对比,淘宝的共享业务事业部支持不同业务中交易场景的例子:2014年时的淘宝业务已经非常复杂,而且各个业务遍布到不同的服务中心和应用中,会出现整个交易流程中技术上没有任何错误和异常,但从业务的角度出现了偏差的情况,比如个别商铺的营销活动发生调整,应用逻辑中的处理bug,导致用户所下主订单的总金额与该主订单中子订单商品金额不同。

这样的问题在单个业务服务和应用点上很难感知到,而共享业务事业部能清楚看到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,进而开发出BCP(Business Check Platform,业务校验保障平台),在2014年双11当天发现了超过10万个业务不一致的订单信息,在给用户带来更好体验的同时,也给集团带来了显著业务价值,成为当年创新奖的得奖项目。

云泰商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到家战“疫”故事同理,没有行动与事实的佐证,任何理论都没有说服力;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业务价值,这就是很好的创新。